今年入冬以来,为了改善取暖季的空气状况,华北地区大规模推进“煤改气”。“煤改气”的本意是“能源利用清洁化”。但是部分地区却出现无法通气或供气不足,影响到居民正常取暖。供需平衡打破后,天然气价格的猛涨也带来不少怨言。
近日随着北方大幅降温,煤、气青黄不接的状况日益严峻。据报道,不少地方开始限气。而河北省已进入全省天然气供应橙色预警,天然气供需缺口达10%~20%。
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提出: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”。而在我看来,一些地方在“煤改气”过程中暴露的问题,反映出治理手段依然粗糙乃至粗暴,与现代化的治理仍有相当长的距离。
现代化治理理应包括如下内在要求:
一、科学决策。天然气比煤干净,“煤改气”可以改善空气质量,这是一般人最直观的印象。但民生问题很复杂,不能“一根筋”,否则很容易好心办坏事。
比如成本问题。烧天然气取暖比烧煤更贵,但农村居民收入普遍较低,政府必须进行补贴。那么地方财政能够给每户居民提供多少补贴?有了补贴之后,农村居民又能否烧得起?有媒体建议,天然气不足可以“煤改电”,但用电取暖的成本更加高昂。这些问题必须严格评估、谨慎决策。在评估过程中,要有短板思维,比如考虑最穷的人怎么过冬,老人怎么过冬?
为了减少污染,也不是只有“煤改气”一条途径,比如也可以推广清洁煤。再者,农村房屋普遍密闭性不强、保暖性差,政府组织进行房屋改造,也可以减少燃煤量。决策只能因地制宜,不能一刀切。
二、人文关怀。治理污染是为了民众的健康,但冬季取暖也是为了民众的健康,不能因噎废食。许多人不了解的是,北方农村大多数地区没有集中供暖,以往农民连“便宜而肮脏”的煤都不舍得烧太多。近年由于收入提高,人们有能力消费更多的煤,很多家庭才开始自己装“土暖气”。
燃煤增加导致污染加重不假,但要知道,温饱权是优先于蓝天权的。如果为了治理空气让农民挨冻,那绝对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。
在过去的粗放式发展中,受污染危害最重的大都是农村地区。现在在治理污染过程中,不能再让农民承受二次伤害。改用清洁能源带来的取暖成本上升,不能转嫁到本就收入微薄的农民身上。
三、及时纠错。纠错机制与纠错能力是现代化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环。决策不可能面面俱到,所以在推行时很容易遇到新情况、新问题。“煤改气”涉及千家万户,而民生问题无小事。一些地方禁止了烧煤,新的供暖方式却不完善,断气断电时有发生。这个时候就不能让民众在寒冬中苦等,而应该由政府协调局部恢复燃煤取暖。
污染治理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,当不完善的环保措施伤害到民生的时候,应该以民生为优先保障对象。及时纠错与保持定力不矛盾,更不丢脸,有错不改才是最大的问题。
不让居民挨冻是地方政府最基本的责任。现在还没到今年冬天最冷的时候,避免更坏的事情发生还来得及。对此前“煤改气”工作中暴露的问题,各地应该充分重视,多听取民众意见,并及时更正。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